作者|三闲
记得晚唐嘉州刺史薛能的《凌云寺》一诗曰:“像阁与山齐,何人致石梯。万烟生聚落,一崦露招提。霁月人来上,残阳鸽去栖。从边亦已极,烽火是沉黎”。这首诗写的就是凌云大佛,而凌云大佛就是乐山大佛。诗中提及“像阁”,是指乐山大佛的像阁;“与山齐”就是写乐山大佛的高大宏伟;“石梯”,指的就是乐山大佛边的上下栈道。为了一探乐山大佛的究竟,10月27日,我们隆回县城投一行从成都出发,乘车去乐山拜见乐山大佛。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大佛高达71米,是唐代摩崖造像的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大佛背靠凌云山,面对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的汇流处,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从远处看凌云山大佛,大佛的头部基本与凌云山同高。大佛背靠山崖,面对三江,眼望远方,与乐山城隔江相望。细观其体态,他双手抚膝,正襟危坐,足踏大江,神色端庄,形态自若,沉静安详。大佛,乐山大佛,佛之大虽在我的意料之中,但乍一看到时,还是被它的雄伟气魄深深地震撼了!难怪有诗人写出了“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感慨。站在观景平台,看岷江、清江与大渡河三江汇合处的乐山风光,有种特别的感觉,请就是清,浊就是浊,清浊分明。也许大渡河上游刚下过大雨,洪水刚过,水是浑浊的;而岷江与青衣江的水却是清碧的,显得泾渭分明,格外别致,也算是三江汇合处的独特风景吧。佛像两边是陡峭的绛红色石壁,石壁上雕刻着许多佛龛、佛像,经过岁月的侵蚀,已经被风化得模糊不清。放眼望去,整座山体均为丹岩地貌,质地疏松。在大佛的右前方,有一条凿于悬崖边上的“九曲栈道”,可以从此处下到大佛的脚边,近观大佛的质地,抚摸大佛的脚板。我和肖志云,戴芳走在前面,后面的人紧紧跟着,生怕落下,因为排队下去的游人实在太多太多了,好不容易才排上队。沿着棱云栈道依次迂回步行下山,到达大佛底部。再抬头仰望大佛,给人一种肃然起敬、仰之弥高的内心震撼。我是一个不信神的人,但此时此刻,我也禁不住双膝跪地,双手合实,举过头顶,顶礼膜拜。当我直起身来,再次仰望高大慈祥的大佛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与神圣高大的乐山大佛比,穿梭在人世间的游人,再高大,再牛逼,也如蚂蚁般渺小,像灰尘般无谓,什么都不是。我好想沿着大佛的脚板筋,爬上大佛的脚背,但左冲右突,上蹿下跳,也未成功,再努力,连大佛脚背的高度都达不到!休息了一阵,我们继续沿着来时的栈道往上攀登,感到棧道奇陡无比,九曲八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登上山顶,来回花了一个多小时。上来以后,在游人如织的山顶,要想挤到最前面细观大佛尊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到此处观赏大佛头部雕刻艺术的人,实在太多了。我好不容易,抢了一个镜头,站在栏杆旁边,手抚佛脸,心想佛事,留了一影,拍了一照,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站位。其实站在这里拍照,并不是真的能手抚佛像,只是角度好,拍下的效果是这样罢了。而且在这里,你可发现,远看大佛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近看才知道,实则是石块逐个嵌就的。据说大佛落成以来,周边风调雨顺,三江风平浪静,从未再发生过水灾水患。古籍记载,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过去,乐山因处在三江汇流之处,水势凶猛,常常发生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和尚见此情景,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仰仗法力,镇住洪魔,“易暴浪为安流”,减缓水势,永保平安。于是,海通禅师走南闯北,遍行各地,募化钱财,开凿大佛。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佛像动工后,地方官前来索贿,海通严词拒绝。宁愿“自抉其目,捧盘致之”,也不向权贵低头。海通和尚这种舍身取义之举,感动了义士,震撼人心,激励民众,塑凿不止。当大佛修到肩部时,海通和尚就逝世了。在海通和尚这种坚忍不拔、舍己为民的品德鼓舞下,历经90年时间的艰辛,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终于完工。另据相关记载,乐山大佛曾三次闭眼,而每一次乐山大佛闭眼的时候,和历史多多少少的也有些关系。据了解,乐山大佛前后共有三次闭眼的情况。一次是1962年遇上了百年难遇的三年自然灾害,饿死的人数以万计,岷山上漂浮着众多尸体,大佛不忍看这人间的悲剧,痛苦的闭上眼睛,并默默的流泪。第二次是1963年的时候,灾情好转,大佛重新睁开了眼睛。第三次1976年,毛、朱、周三位领导都曾逝世,加上唐山大地震死伤数十万人,大佛怨天不公,面露怒色。所以后来只要大佛闭眼,显灵就是不好的预兆,这种说法就传开了,人们谈大佛闭眼而后怕,好在后来终于有专家弄清楚了这到底怎么回事。造成佛像闭眼的真正原因,只是因为有酸雨的降临。酸雨是一种有着很强腐蚀性的东西,这个地方因为地理气候的原因,隔一段时间就会有酸雨降临,再加上是靠江地带,潮气和湿气更重,这就导致了乐山大佛表面颜色很黑,远远望去就像是闭着眼睛一样。这其实都是一些很自然的现象,并不是大家说得那么神乎其神,其实和佛像显灵没任何关系。乐山大佛,是一座永恒的传奇,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它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沧桑,也寄托着亿万人的美好愿景。在这里,你会找到那份内心的宁静与祥和,你会感受到那份对历史、对文化的敬畏与尊重。拜见乐山大佛以后,我们还游览了岷江东岸凌云山,拜见过凌云寺。记得宋代的邵博在《清音亭记》中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州之胜曰凌云寺,寺之南山又其胜也。嘉祐中,东坡先生字其亭曰‘清音’,则又南山之胜也。”接着参见了东坡楼,东坡楼是凌云山的古迹,也是蜀中名楼,木质两重楼房,是游客打卡的必到之地。东坡楼的门额横匾“东坡楼”三字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手书,底层楼堂正中的东坡坐像神态高洁,形神俱佳。相传苏东坡先生曾经在此读书,故也称“东坡读书楼”。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凌云山顶上有凌云寺,凌云寺后有灵宝塔,这塔,是三江合流的标志,也是航船标志,其功能为引导往来船只,让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过急流险滩。现在,灵宝塔已成为乐山古城的一个符号,你若能登上这座灵宝塔通过广角镜远眺,三江美景可尽收眼底。佛在我心,我心即佛,不必向外觅求。观佛知佛在,闭眼就生怜,见佛如槃,知道佛已然安驻我心,六根、六尘和六识全然抹去,心中莲花次第绽放,欢喜自在,烦恼尽除。我观佛,不过是假托眼前的实像而观自己的心,继而明心见性,熄灭妄想执迷,澄澈清净之心得以显现,如是,我即是佛。“我若成佛,天下无魔。”写到此,我情不能自已,诗情在心中荡漾,于是也赋诗词各一首,以此拜谢乐山大佛袅袅灵气。一、长相思,乐山大佛
山一尊,佛一尊,
情韵无穷仙气频,诚融弥勒魂。
词缤纷,曲缤纷,
海晏河清惠子孙,流波荡彩云。
二、题乐山大佛
乐山乐佛乐人缘,
临水临江临寨前。
大肚能容天下事,
痴心不改子孙传。
作者简介
廖伟仁:微名“三闲”,1956年生人,隆回二中三十八班学生(1973年1月毕业),曾任隆回八中、隆回十三中教师,搞过教研,当过局长,任过公司董事长,现退休在家。先后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文科》《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中国土地》《国土资源》《国土资源通讯》《国土资源报》及《估价师通讯》《湖南日报》《邵阳日报》等公开发表纸质文章200余篇。著有《中学语文板书图示教学》《三闲回忆录》《三闲游记》《三闲诗韵》《三闲扯淡》等书,公开发表微刊文章百余万字。事迹入选《语文教坛明星录》、《中华教育名人大辞典》、《潮涌大江流》以及《中国廖氏通书》等。最近两年先后任《翰林国粹》《石鼓诗刊》《竹韵江苏》《竹韵巴蜀》《中诗报优选刊》等诗刊的名誉主编,副主编,刊物顾问。并在这些刊物发表诗词曲赋联对近千首(篇),诗词评论百余篇。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魏源湖畔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企业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om.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