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新闻 接受诗圣的洗礼——跟着城投滇川游之十

接受诗圣的洗礼——跟着城投滇川游之十

魏源湖畔 2024-05-18 15:42

接受诗圣的洗礼——跟着城投滇川游之十

作者|三闲

参观完武侯祠,时间还早,不到四点,我于是提议去杜甫草堂参观。尽管很多游友不感兴趣,一个劲地叫嚣着要回酒店玩牌了,但到底成行,有三五个知音,刘良丰,袁陆军等。

图片

杜甫草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名胜古迹,乃历史与美景交织的殿堂,它不仅仅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古迹,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特别是我这半个文化人,来到成都,不看看诗圣杜甫,不看看杜甫草堂,接受诗圣的洗礼,绝对不会甘心!

杜甫草堂是杜甫公元759年流离成都时的故居,诗人杜甫在此居住近4年,当时正值唐肃宗乾元二年,也是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四年,那时社会动荡不安,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诗人为躲避战乱,从长安流落到成都,得到了好友严武的帮助,在此定居并修建了这座草堂。

草堂建成以来,便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它不仅是杜甫曾经寓居的地方,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重要地标。杜甫草堂的建造,不仅为杜甫提供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处,更为他创作提供了重要场所。在这里,杜甫留下了《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240余首著名诗篇,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与关爱。

走进草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朴的大门,岁月的痕迹镌刻在每一块砖石上,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步入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诗词歌赋的黄金时代。草堂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古人对于和谐与自然的追求。

图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亲眼所见,我感从中来。那场风那么突兀,让人一恨千年。你怒吼也就罢了,又何故一层一层地把这茅屋的梢草卷上天空,又吹过江去,胡乱地甩落在江郊各处?你肆无忌惮的任性,却让那个历经颠沛流漓、忧国忧民的老人无处安身!

我仿佛看到,他单薄的身子骨在风雨中瑟瑟发抖,拄着拐杖站立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暴风雨眨眼之间就把原本破败不堪的茅草屋摧残得更加破败不堪。“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呜呼!

草屋旁的碑文刻着先生的文章,寥寥几句写尽了他徬徨无助时的焦虑与无奈,痛苦的期待:“风雨不动安如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草屋还是当年模样,穿斗式的结构历经着一回回岁月穿堂的风,而安然无恙。斯人远去,风雨远去。当年的绿李,黄梅还在。小桥还在,茅屋还在。江水波心荡漾,倒映着两岸高楼鳞次栉比,华夏儿女推翻了一个又一个腐朽的王朝,而今果真遂了先生当年的心愿:人民安居乐业,岁月静好!

沿着小径前行,左侧是一片翠竹,右侧则是一池碧水。水面上荷花盛开,与周围的古建筑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不禁会沉浸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和谐与宁静。

草堂内的布局也是别具一格。按照方位划分,草堂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前院是草堂的主要入口,中院则是杜甫曾经居住的地方,后院则是一片花园,种植着各种花卉,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致。这样的布局既体现了古人对于生活的追求,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欣赏美景的好去处。

图片

进入园内,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繁木佳荫,遮天蔽日,游者成群结队,手机拍照更是接连不断。“杜甫酒”“杜甫纪念品”也应有尽有,可见杜甫已深深活在了世人的心中。大雅堂内,墙壁上刻着历代著名诗人介绍及代表诗句,旁边树立着诗人雕像。仿佛让人置身于诗人聚集的盛宴之中,浓郁的诗歌氛围嫣然笼罩着整个殿堂。

园中走廊上,依次挂着许多书法家的作品。一股浓厚的文人墨客气息熏陶着整个草堂,书香之气更是让人应接不暇。真感叹书画家们的匠心独运,但遗憾的是,因为时间的问题,我没能在这里饱览诗歌的韵致及书画风韵的大气磅礴。

我喜欢读杜甫的诗歌,喜欢诗歌里承载着厚重的责任感与历史感。品他的诗歌,感悟到了大唐由盛而衰的社会变迁,因为杜甫关心的不只是个人的命运和小家的生活,而是整个社会的现实状况,特别是底层人民的生活。即使当时自己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安,也能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豪情壮语!这是何等博大胸襟之人,这是一种大爱无疆的情怀,难怪被人们尊称为“诗圣”,一直深受世人的敬仰。

茅屋内,客厅与卧室隔断,书桌立于客厅内,竹床干净整洁,厨房里的灶台依旧,桌、椅摆放整齐,似乎让人闻到了杜甫生活里的烟火味。茅屋的简陋掩盖不住当时的书香气息,恍然间又使人触摸到了世人追随诗人的印记。

伫立园中,我好像看到了杜甫倚望着破碎的山河,皱着眉头,独自叹息。他那心系天下百姓,关心人民疾苦,感叹世事无常的高尚品质,即使自己的茅屋破烂漏雨也在所不辞。面对山河满目荒凉,怎能不触动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敏感的心弦。哀自己的无能为力,叹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凄苦,为我们描绘出当时的现实画面,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内心的酸楚,让人为之叹谓!

特别是园中的建筑廊柱门庭上都有历代名家撰写的对联,仔细阅读,更增进了对杜甫的了解。我有意记下几联,聊表心意。

图片

一,“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是草堂博物馆正门的楹联,出自杜甫《怀锦水居止二首》,诗云:军旅西征僻,风尘战伐多。犹闻蜀父老,不忘舜讴歌。天险终难立,柴门岂重过。朝朝巫峡水,远逗锦江波。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楹联曾经被毁,1964年由著名书法家马公愚先生补书。诗句中“万里桥”就是今天成都的老南门大桥。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这是清代顾复初撰书的,重在说明自己的游览感触,天涯沦落,异代同心。上联的“异代不同时”出自杜甫的《咏怀古迹》:“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原本这是是用来歌颂宋玉的,这里被作者用来赞颂杜甫。上联的意识是说,千年时光过去,可是数来数去,真正的大诗人也只有那么几个。无论隔了多少年,杜甫依然是当之无愧的诗圣。下联则是说草堂因为杜甫而名垂千古,长留天地。这个对联高度赞扬杜甫的情怀和文学成就,更说明了草堂对于杜甫的重要性,令人回味无穷。

三,“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悰薄斗牛”。这副楹联是我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元帅于1960年3月3日参观草堂时所作。以此来赞扬杜甫敢于揭露当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矛盾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为杜甫那独有的爱国主义热情直冲云霄,迫近斗牛,昭示于天地之间。

四.“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此联沈氏上联,紧扣诗史堂,颂扬诗圣杜甫,如同丞相诸葛亮,“一样大名垂宇宙”,此句乃由杜诗“诸葛大名垂宇宙”化出,信手拈来,贴切自然;彭某对句,不离诸葛、杜甫,以“万里”对“千秋”,“东去问襄阳耆旧”对“南来寻丞相祠堂”,转换空间,展开想象:孔明意欲东下襄阳难觅故旧,杜甫也欲东下襄阳难觅好友,一样慨叹,一样感伤,既合史实,又合杜诗,一语双关,珠联璧合。

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朱德司令1957年参观杜甫草堂后写下的一副对联,表达了他对诗人杜甫的由衷赞美和崇敬之情。上联说成都草堂永远留存后世,受人瞻仰。下联指杜甫的诗歌昭著千秋,流芳百世。

六,“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这是陈毅集杜句联。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正公五首》中的句子。联中以新松代表美好的新生事物,以恶竹代表邪恶腐朽的势力。在下联的一侧,有当年陈毅元帅所题写的跋语:“此杜诗佳句最富现实意义 予以千古诗人 诗人千古赞之 仲弘又记。”陈毅元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再次书写此联并赠与草堂,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他惩恶扬善,嫉恶如仇的高尚情操。

七,“歌吟成史乘,忠君爱国每饭不忘,诗卷遂为唐变雅仕隐好溪山,迁客骚人多聚于此,草堂应作鲁灵光这是清人严岳莲撰联,生动道出成都草堂在中国文人心中的“圣地”地位:即使茅屋破旧、草堂逼仄,但因着杜甫的“诗史”,中国文化史上,那座历经战火而独存的著名宫殿“鲁灵光殿”一样光彩照人。

八,“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此联由明人何宇度所撰书,后原联被毁,现联由晚清翰林院学士陈云诰补书。杜甫曾经在《宾至》里云“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何宇度将上下句各改一字,巧妙地反用杜甫自己的诗称赞杜甫:先生您的大作确实光芒万丈,很多年以后,人们仍愿意将车马停靠在江边,拜谒草堂,凭吊缅怀您。

图片

九,“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这副出自清代四川学政何绍基的对联是我馆保存的四副原联之一。作品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延续至今,联中有关于“人日”、杜甫与“人日”、何绍基与“人日”的许多萦绕在心中的疑问,现在就让我们拨开重重云雾追寻历史的踪迹。

十,“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上联意思是说,在成都荒郊茅屋居住的杜甫是千古不朽的,将宋代陆游和黄庭坚配祀在祠堂内,是因陆游和黄庭坚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精神都深受杜甫影响,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若是祠堂里只有杜甫,不免有些孤独,有志同道合的人陪伴,诗人便有了心灵的慰藉。

草堂不只是杜甫的住处,更重要的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我们对杜甫的崇敬之心,也不能只是停留在对诗歌和对联的肤浅理解、文化品牌的宣传上,更应该在骨子里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液,使之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文化自信,让子孙后代永远牢记,世代传承!

参观杜甫草堂,接受诗圣的洗礼,仿佛一次心灵的凤凰磐涅,回酒店之后,我也赋诗一首,以表崇敬之心。

游杜甫草堂有感
狂风卷走顶篷茅,爆雨淋漓无处逃。
诗圣原来诗圣是,草堂自有草堂操。
不言落魄不言苦,只表民情只表劳。
国粹宏扬精髓在,词吟律咏胜离骚。
——END——

图片

作者简介

廖伟仁:微名“三闲”,1956年生人,隆回二中三十八班学生(1973年1月毕业),曾任隆回八中、隆回十三中教师,搞过教研,当过局长,任过公司董事长,现退休在家。先后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文科》《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中国土地》《国土资源》《国土资源通讯》《国土资源报》及《估价师通讯》《湖南日报》《邵阳日报》等公开发表纸质文章200余篇。著有《中学语文板书图示教学》《三闲回忆录》《三闲游记》《三闲诗韵》《三闲扯淡》等书,公开发表微刊文章百余万字。事迹入选《语文教坛明星录》、《中华教育名人大辞典》、《潮涌大江流》以及《中国廖氏通书》等。最近两年先后任《翰林国粹》《石鼓诗刊》《竹韵江苏》《竹韵巴蜀》《中诗报优选刊》等诗刊的名誉主编,副主编,刊物顾问。并在这些刊物发表诗词曲赋联对近千首(篇),诗词评论百余篇。


阅读 948
分享到:
关注企业人网
返回顶部